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以《循证教育实践与教研转型》为题做专题报告。他围绕“方向”“转型”关键词,从教师要成为循证实践者和教研转型做循证教研两个方面做分享,并强调了教研员要作为行动科学家,在循证教研上做更多探索。
01 方向:教师成为循证实践者
宋教授首先指出,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能够基于证据做出专业决定是专业的重要内涵。并以医生为例,强调医生的专业决策,来源于循证实践。教学也应该遵循最佳证据,以努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循证是使教育教学实践迈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
循证教育实践要借助教育研究证据反思、指导行动。要做证据分层,根据证据的可靠性等级、证据的适用范围、对学生的了解与把握程度和教师的专业经验等做证据采纳。
02 转型:教-研分离到循证教研
教研是教学研究,不是教学研讨。之所以存在强“研讨”,弱“研究”,与教师做科研的尴尬境地密切相关。这主要是由于教研和科研分离、行动研究成果发表出口狭窄、自上而下科研项目管理惯性等原因。教育实践的特质是反思性实践。专业实践者的工作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境,去选择或整合多元的理念,将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行动中不断实践,而不是应用确定的知识去完成确定的任务。循证教研是循证实践+行动研究/课例研究+反思改进。界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实践中的问题找证据,审辨式判断证据,再依托专长经验、学情诊断,反思整合到实践,在实践中收集数据来支持行动改善,评估效能并构建新证据。循证教研的反思。循证教研要警惕陷入技术模式,教育不仅要考虑“什么是最有效的”,更要考虑适宜性的问题。
宋萑教授做主旨报告
教研员胜任力探究:准入资格与专业发展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罗生全教授以《教研员胜任力探究:准入资格与专业发展》为题做主旨报告。
1教研员胜任力
罗教授从教研员胜任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教研员胜任力特征的研究。教研员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专业知识、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专业品质。其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条件(即课程建设、教学发展、科学研究、组织领导),专业品质是保障。组织氛围和自我效能是影响教研员胜任力的关键因素。要通过入职前关注获得准入资格、入职后关注获得专业成就动机,使教研员具备职业胜任和专业胜任。
2选拔:教研员准入资格
针对教研员准入现实,提出准入建议:
营造出良好的教研组织氛围--体制机制保障;优化五级教研组织结构,帮助教研员获得合法身份认同;严格选拔条件,确保“人-职”或“人-组织”匹配;紧缩入职口同时不断输送新力量,确保教研组织系统活力。3发展:教研员专业提升
要彰显教研员的专业吸引力:
提高教研员专业认同感,职能定位;研制和细化教研员专业发展标准,发挥教研员在课程领导、学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专业引领作用;过程性跟进的教研员专业发展督导与评价;教研员队伍培训、进修一体化。
罗生全教授做主旨报告
教师视角中教研工作质量与发展均衡程度的省际比较
香港中文大学尹弘飚教授以《教师视角中教研工作质量与发展均衡程度的省际比较》为题做报告。尹教授提出,在PISA中成绩卓著,离不开特色的教研制度。目前,我国教研工作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成就
独一无二的教研体系不可或缺的教研队伍
文章来源:《教师教育学报》 网址: http://www.jsjyzzs.cn/zonghexinwen/2022/0508/562.html
教师教育学报投稿 | 教师教育学报编辑部| 教师教育学报版面费 | 教师教育学报论文发表 | 教师教育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教师教育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