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教师教育学报
主办:西南大学
ISSN:2095-8129
CN:50-1211/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老师拿出800万科研经费,50名武大学生把卫星“玩(3)

来源:教师教育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28日 18:33:4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今年研二的黄淑娟,从本科阶段就参与到“启明星”的研制。她回忆起大一大二老师带同学们去武汉地面站参观的情景,“当时抬头往天上一看,感觉卫星

今年研二的黄淑娟,从本科阶段就参与到“启明星”的研制。她回忆起大一大二老师带同学们去武汉地面站参观的情景,“当时抬头往天上一看,感觉卫星离我们好遥远。当老师问我说,愿不愿意参与到‘启明星'的设计制造中来,我还觉得难以置信,真的可以吗?学生也能造卫星吗?”她说。

答案在过程里。博士生张雪峰学软件出身,研发数字卫星系统,却要和诸多硬件打交道:每一个零部件他都要了解、测试、实操,他感慨地说,一开始接触,经常遇到困难。老师们每隔十几分钟就会过来帮我们一次,经过几天的调试,我们把数字系统搭建出来了。之前从来没有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样重大的任务,我感觉自身一下成长了。

成长也促进了变革。2020级博士生路泽忠以前研究的是通过仿真手段提高卫星观测率,这其实有些像绘画里的描红,借着别人的线条轮廓描绘自己的图像,因为数据来源于人、受制于人,不得不在“描”上下功夫。而现在有了“启明星”,他说,就不需要再用仿真的手段,通过一个算法软件直接嵌入到“启明星”里,可以得到更精准的结果、更高质量的图像。“启明星”这样一个学生自主搭建的平台,实现了从描图到绘图研究方向的变革。

2018级本科生林炜华用“很奇妙的成就感”来表达这种变革,遥感波段在轨可编辑,方便了数据选择,提高了数据的适用性,也就方便了学生们进行创新性、个性化的实验、应用尝试。不再被动的感觉非常不一样。

从被动到主动,博士生王广琦说,现在我们迈出了很重要的第一步,我们对于卫星设计、制造的流程已经清楚,而且学生团队的成员经过这一次的锻炼,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升。后续这些团队的成员会继续进行二号星或其他卫星的研制,将来一定会做出更多功能、更复杂、更高质量的卫星去服务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

卫星出圈了

什么是卫星?金光教授说,卫星就是围绕地球旋转机器人。研发卫星,和大学里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其实是一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研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全国高校“玩”机器人的很多,但能“玩”卫星的很少,武汉大学提出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全国高校首创。以学生为主体研发卫星,既提升学生的学识、技术,让卫星飞上太空,也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自豪感还有自信,让卫星走下了神坛。

图为在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大厅内展示的“启明星”微纳卫星模型。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今年研二的柯诗韵清楚记得5年前还是本科生时,上过一门《测绘学概论》,这门课由六位院士共同开设,在结课论文中,她写道,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国的遥感卫星不仅是科研人员手里的工具,同时也能够面向民众和学生,能够真正地惠及学生、普及民众。她欣喜地说,“启明星”就做到了惠及学生,之后的互联网卫星“珞珈3号”做到了普及民众,卫星真的“出圈”了。

“以前卫星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我们只有十几厘米的距离。这不但是距离上的突破,也是遥感学科育人落地上的很大突破”,柯诗韵说,“启明星”在遥感卫星史上可能是一颗“流星”,但在他们心中却是一座里程碑。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编辑:张靖】

来源:大武汉客户端

文章来源:《教师教育学报》 网址: http://www.jsjyzzs.cn/zonghexinwen/2022/0228/552.html

上一篇:善解人意的00后老师,花式批卷风格走红网络,做
下一篇:教师行业“新政策”,部分教师将失去铁饭碗,

教师教育学报投稿 | 教师教育学报编辑部| 教师教育学报版面费 | 教师教育学报论文发表 | 教师教育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教师教育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