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2年2月27日11时06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这22颗卫星中,有一颗名为“启明星”的卫星,是由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团队耗时三年研制成功。
小小的“启明星”,老师搭台,学生唱主角。50多位学生的三年心血,这颗微纳卫星背后的故事也耐人寻味。
“启明星”诞生于一次学生论文答辩
研发“启明星”的点子来源于一次学生的论文答辩,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巫兆聪教授回忆说,在答辩时,学生多次表达有很多新的想法,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数据去研究验证。能用到的数据大多是国外的,而这些数据并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别人发布的不是自己想要的,想要的拿不着。
这让坐在台下的巫兆聪和金光教授深有感触,没有自己的卫星,哪会有自己想要的数据。有了自己的卫星,今天发个指令马上拍摄,明天数据就可以传下来。
巫兆聪和金光一合计,既然已经具备团队的研制实力,何不自己筹集经费,设计、制造、发射自己的卫星。就这样,“启明星”在一场头脑碰撞中诞生了。
“启明星”上天,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庆洲形容说,推动了武汉大学遥感学科从软件向硬件方面的升级。巫兆聪教授自省说,武汉大学的遥感科学技术已经连续5年被一些学术机构评为世界第一。这次学生全程参与“启明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研究工作,更加增强了他们对这个“世界第一”的自信。
老师拿出800万研发卫星
“启明星”项目的负责人金光教授曾长期在中科院长春光学所工作,是我国航天光学遥感卫星研发的领军人物,著名的“吉林一号”等卫星就是他的太空杰作。2019年退休后,他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给予他1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2019年经费到位,金光教授拿出其中的500万元作为卫星研发费用,“启明星”项目正式启动。
武汉大学金光教授(前排左二)。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李德仁院士在采访中介绍说,武汉大学近年来布局传感器卫星的研制发射,专门成立了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武汉大学和湖北省、武汉市的大力支持之下,引进了很多高端人才,金光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搞卫星,金光教授的这一举动让李德仁院士印象深刻,“做人做事很爽快。”李院士说。
金光则表示,武汉作为中国航天的一个重要基地,没有自己的卫星载荷,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就想拿着这笔钱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除了卫星研制的500万元,金光教授另外又从科研经费中拿出300万元作为发射费用。1000万元,一颗卫星用掉了800万元,金光教授说,无论研制还是发射,都太便宜了,划得来。
全校张榜招学生团队
“启明星”放手让学生来做,是个大胆的想法,也是武大遥感学科老师们的共识。
武汉大学宇航院提出一种新教学理念--空间实验室。把卫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平台,把实验室放在天上。金光教授介绍说,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和卫星的实时互动,在太空中设计、完成实验。
这其实是一个个单一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参与卫星的研制、发射、监测,全面熟悉掌握卫星相关技术及应用,成长成遥感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过程。巫兆聪教授评价说,之前学生们多数做的是一些算法和软件开发,卫星的设计、制造比这要复杂得多。由软向硬的突破和提升,让学生们有一个系统工程全链条思维的锻炼。
欢迎每一个人,2019年4月,“启明星”团队在武大全校范围内张贴“招贤”海报,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只要愿意从事航天,有热情研制卫星者都可以报名,不同学科的多多益善。得到初步名单后,再经过教师团队的认真考核,从学术水平和科研奉献的精神,到对卫星项目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几经考量,最后确定下正式名单。名单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会遇到上课或实验与卫星研发时间、方向上的实际冲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团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尽量让每个学生将原有专业和卫星所需要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
文章来源:《教师教育学报》 网址: http://www.jsjyzzs.cn/zonghexinwen/2022/0228/552.html
教师教育学报投稿 | 教师教育学报编辑部| 教师教育学报版面费 | 教师教育学报论文发表 | 教师教育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教师教育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